法兰克福学派¶
单向度的人¶
道格拉斯·凯尔纳认为《单向度的人》为1960年代最重要的书籍之一,认为该书提出了二十世纪最具颠覆性的观点之一。 作者在书尾引用了华特·班雅明的名言“正是因为那些没有希望的事,我们才得到希望。” (德语:Nur um der Hoffnungslosen willen ist uns die Hoffnung gegeben)作为结尾, 可见其对当代社会未来的发展持悲观态度,但这并不影响此书成为日后不少新左翼人士的启蒙之作, 和作者一样,这些人同时对资本主义社会和苏联式共产主义社会皆有所不满。
哲学家隆纳·阿朗森于2018年的一篇文章中称赞了马尔库塞的先见之明, 认为作者当年提出的观察和警惕,用于描述今日的社会甚至比当年的社会更加贴切。
《单向度的人》中“虚假需求”理论探析¶
马尔库塞对于人的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的区分,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繁荣的虚假性及其对人性的压抑、异化和扭曲。 他认为:“归根到底什么是真实的需求,什么是虚假的需求,这个问题应该由个人来答。 ……只有当他们能自由地做出自己的回答时才能这么说。 只要他们不能够自主,只要他们被灌输和操纵,就不能认为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他们自己的。”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任何法庭都无正当权力决定个人应发展和满足什么样的需求。 但是这种区分标准的回答是不具有现实意义的。 因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个人的需求的满足,都是处于操纵和被操纵的过程, 人们处于一种不自治的状态,是无法回答需求的真假问题的。
弗洛姆论人的处境¶
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其生而具有的由本能自动调节的装备越不完善。 这种反差,在人这里达到了顶点。在所有动物中,刚出生时,人是最无能的,最软弱无力的。 牛马出生后几个小时就能站立行走,孩子到一岁才蹒跚学步。 人对父母的依赖时间,比任何动物都长。
……
动物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方式始终如一。 假如它所赋有的本能不再适合于成功地应付不断变化着的环境,那它就会绝种。 动物能通过自动改变自身而不是改变环境来使自己适应变化着的环境。 动物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尽管自然界也会威胁到动物的生存,迫使它为活命而斗争。 但大自然为动物提供了足以应付周围环境的东西,正如大自然为植物种子提供土壤、气候等条件, 使其在进化过程中适应不同的环境。
在动物进化过程中,本能适应性达到最低点因而成为生物学意义上最无能的动物时,人就诞生了。 人的行为不再完全受本能的支配,对环境的适应不再是被迫的,不再被遗传的机制所决定。 因此,人类一开始就面临着行为方式的选择问题。 就行为摆脱本能的强制性而言,人是自由的(当然不能完全摆脱本能)。 但这种自由同时意味着,人必须忍受由于缺乏动物那样的由本能自动调节的装备所带来的危险和恐惧。 人对环境的反应不及由本能自动调节的动物的反应来得迅速和有效。 鱼鹰生来就有捕鱼的本领,人要捕鱼就要通过艰苦的学习,还要制造复杂的工具。 人什么都要学习,连吃也要学习(使用筷子或刀叉对孩子来说并不容易), 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在艰苦的学习任务面前,他感到茫然、恐惧和软弱无力。
人通过直立行走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其大脑的发达程度远胜过最高等的动物。 人的诞生也许持续了几十万年,但重要的是人最终作为一种超越了自然的新种属出现,成为唯一有自觉能力的生命。 人类为了克服生物学意义上的弱点,创造了文明,从而超越了自然。 人的本能适应性不足以使人生存下去,必须寻求新的途径,这就是文明。 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打破了作为动物存在的和谐状态,使人成为宇宙中的怪物: 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他要服从自然规律而不能任意改变这些规律,但文明逐步使人疏远了自然,使人与自然相脱离。 人与自然的天然关系破裂了,人失去了原有的家——大自然,再也不能回到这个家,他无家可归,只有一条路可走: 那就是去寻找一个新的家,将世界创造成人的世界,也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欧阳谦译,1988, 第23页)。
……
这里,弗洛姆在理论上显然陷入了自相矛盾: 既然存在的矛盾是不能解决的,怎么又有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呢? 况且他说过,人的潜能的完全充分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因为早在这以前,生命就结束了。 所以,与其说爱和理性是人解决存在矛盾的唯一正确的途径, 不如说是人面对存在矛盾的最好或最健康的态度或行为反应。
爱的艺术(1956)- 第二章 爱情的理论¶
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途径是不同形式的纵欲。 例如自我引起——或借助于毒品——的恍惚状态就是一种形式的纵欲。 原始部落的许多仪式提供了这方面活生生的例子。 在短暂的极度兴奋中,世界消失了,与世隔绝的感觉也随之消失。 如果是集体纵欲,那么参加者还会体验到与一组人共命运的感受,从而加剧效果。 性的体验常常是和这种纵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性纵欲可以达到同恍惚状态和吸毒一样的效果。 集体性纵欲的仪式流传很广,其效果是参加者在此后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强烈的孤独感, 但渐渐地恐惧感又会上升,因此就必须重复这一仪式。
……
通过同一化达到人与人的结合既不是强烈的也不是激烈的过程,而是按照一个刻板的公式十分平静地进行。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所以往往不足以缓和对孤独的恐惧感。 今日西方社会酗酒、吸毒、自杀泛滥成灾表明了这一方法的效果是有限的。 此外这种方法往往只要求参加者运用他的脑子,而不是躯体,所以同纵欲的方法比较也有其弱点。 这种方法只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具有持久性和不会冲动一时。 人到了三、四岁就被引进一个模式,从此以后就不会失去同这组人的联系。 甚至人计划的最后一项重大社会活动——葬礼,也符合这一模式。
不仅同一性可以减轻恐惧,工作和娱乐的循环交替也起同样的作用。 人作为劳动大军和管理阶层的一员仅仅是一个号码而已。 他几乎不需要有任何主观能动性,他的任务由劳动的组织派定。 领导和被领导之间也几乎没有区别, 因为他们都在行使由整个组织结构规定的任务,不仅要按规定的速度,也要按规定的方式完成。 甚至他们的各种感情,如高兴、宽容、信任、雄心以及同每个人顺利合作的能力都是预先规定的。 他们的娱乐方式即使不那么强求一律,也都是大同小异。阅读的书是读书俱乐部选定的; 看的电影是电影院老板和他们出钱登印的广告选定的; 其他的娱乐方式也都雷同:星期日驾车远足、看电视、打牌和社交活动。 从生到死,从星期一到星期日,从早到晚——所有的行动都是千篇一律和按照预定的方式进行。 请问:一个被围困在这么一个罗网之中的人如何才能不忘记他是一个人, 只存在一次的人,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能经历希望、失望、担心和恐惧的人,渴望爱情和受到虚无和孤独威胁的人呢?
达到统一和和谐的第三种可能性是创造性的劳动,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手工业者的劳动都属于此类劳动。 在每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创造者同他的物质——组成人的周围世界的物质达成一致。 无论是木匠做一张桌子,还是金匠打一件首饰,无论是农民种田,还是画家作画 ——在每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劳动者和对象合二为一,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同世界一致。 但这一点只适用于自己计划、进行并看到成果的劳动。 而在一个职员、一个流水作业线上的工人的现代化工作程序中几乎已经不存在劳动的这种特性。 劳动者成为机器或官僚组织的一部分,他不再是“自我” ——因为劳动者除了适应社会外,再没有与社会达成一致的可能性,而只有同一性。
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达到的统一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通过纵欲达到的统一是暂时的。 通过同一组人同一和适应这一组人达到的统一仅仅是一种假统一。 对人类存在问题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