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
为什么苏东解体之后,东欧社会变得那么功利主义,大家都围着钱转? 它的市场经济就跟老牌的市场经济不一样。 比方说德国,最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长期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的模式,强调竞争,强调个人企业家精神, 同时非常强调国家对市场秩序的调配、福利制度,又有很深的基督教传统在里面 ——人是怎么回事,在市场上怎么对待人,失败以后怎么办,什么样的成功应该引以为荣、什么样的成功要引以为耻。 苏东解体之后,它就成了赤裸裸的资本主义,只有成功和失败的区别, 没有可耻的成功和可荣的成功之间的区别,完全根据最后现金的获得量来衡量, 哪怕是用可耻的方法获得了成功,也可以很自豪, 甚至比正常的方法更值得骄傲,说明你聪明、大胆。 在匈牙利、罗马尼亚,右翼出来,就是对原来这一波功利的市场经济、工具主义的反弹。 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原来的集权体制、极端的等级制度下面, 人们没办法问一些跟自己生命经验有关的大的终极性的问题,一切资源都是从上到下分配。 军训时我就知道,跟排长、连长套关系,决定了下一周基本的物质福利, 即使不决定物质福利,也决定了心理上那种服从感,是荣耀和尊严的来源, 所以心思都花在如何讨好他上面,人就变得非常紧张。 等级制度确实打破了比较天然的自我认知。 这跟中国的早期改革还不一样。中国早期改革从农村开始,公社制度还扮演了一个正面的角色。 乡镇企业里有集体的感觉,大家都想赚钱,但没有变得那么严重。 但是城市改革之后,社会矛盾就多了起来,原来单位制下面的那种功利,就和东欧比较像了。
……
跨国婚姻也是一个例子。 在比较富裕的国家,包括中国,“剩女”是“上女”,女博士、女白领甚至女金领,而“剩男”是“下男”。 城市的下男娶农村的妇女,农村的下男娶来自不发达国家的女性。 比如日本的男性娶中国的女性,韩国的男性娶越南的女性,中国男性现在也娶缅甸的、越南的女性。 大家比较关注的是所谓跨国婚姻的商品化, 大家顾虑的是,婚姻这样一个神圣的、自然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现在变成了一个可以买卖的商品, 还有中介组团出国,新娘排队让人挑,很多人在感情上没法接受。 但我想问的问题相反,如果结婚难,不结婚不就行了吗? 为什么结婚如此重要,以至于人们要投入那么多钱把它商品化? 不要以为商品化就是对婚姻的亵渎,也许商品化正是对它的崇拜。 跨国婚姻背后是一个保守的思想意识形态,就是说结婚变得更加重要,结婚没商量。 跨国婚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再生产过程,这个再生产品就是指对人的再生产,而且是对整个国族的再生产 ——结了婚,成了家,才会有下一代,文明才能遗传下来,这是一种保守化或者本质主义化的婚姻。 人的跨国流动,人的再生产,背后总是有这样的辩证关系。 流动,加速的流动,不一定使生活变得更开放,反而可能加固了原本的不平等关系和这种意识形态、社会规范。